参考评论网- 财经智库,观点品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资讯

探寻文明根脉筑牢自信根基——致敬中国考古百年求索

责任编辑:顾晓芸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21-10-22 20:48   阅读量:5014   

题:探寻文明根脉 筑牢自信根基——致敬中国考古百年求索

百年求索探寻文明根脉,百年艰辛夯实自信根基。

筚路蓝缕,探求文脉根基所在

河南渑池,仰韶村。

时光倒流百年,同样的深秋,这个平凡的中原村庄被打破世代的宁静——

时任中国政府矿政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与年轻的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人一起,在中国政府许可下,历时36天,在17处发掘点出土大批精美陶器和石器,还发现有骨器、蚌器等珍贵遗物。

“何为中国?”“何以中国?”对自身血脉与根基的追问,百年来萦绕于国人心头、回响于考古人耳畔。

文化在,国家存。李济、梁思永、裴文中、夏鼐……留学国外的中国年轻学者陆续回国,将世界先进考古学知识运用于中国考古学实践中。

继仰韶之后,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出土半个人工切割的蚕茧标本,河南殷墟发现大量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北京周口店遗址石破天惊地出现完整“北京人”头盖骨……上世纪20年代,中华大地上重大考古发现高潮迭起。

一百年岁月山河,沧桑巨变换了人间;这群人却初心不变、步履未停——

他们在山川大河间不懈求索:陕西半坡遗址、河北满城汉墓、湖北曾侯乙墓、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湖南马王堆汉墓……散落于神州大地的处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古老民族曾经的辉煌灿烂,铭记考古人的默默奋斗。

他们用重大论断回报家国:中国人是本土连续演化而来、中国是世界粟作与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历史、夏商周三代创立王朝文明、秦汉开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

他们以时空推演勾勒文明:依据大量扎实的考古资料,考古学家苏秉琦以“满天星斗说”阐释中国文明起源;考古学家严文明则以“重瓣花朵”描述史前文化格局,认为“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9月23日,中国考古学家齐聚运城,纪念开拓者,传承中国考古学精神。

……

“100年来的考古学实践不仅完全重建了中国史前史,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有文献以来的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说。

砥砺前行,书写文明探源新篇

青藏高原东南麓,金沙江二级支流傍河旁,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埋藏着秘密。

多个人类活动剖面、阿舍利手斧、薄刃斧……2021年9月,国家文物局通报皮洛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成果。专家认为,这彻底解决了中国、东亚有没有真正阿舍利技术体系的争议,“东方早期人类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学术论调纯属偏见。

战火、瘟疫、洪水……千百年来,种种磨难锻造着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祖先们在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繁衍壮大。。他们把火热的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历史、积淀成文明。新时代的考古人,双手拂去岁月的尘埃,揭示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基石所在——

我们曾叩问,引以为傲的文明长河,发端于何时何处?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多年的文明,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95年前,中国考古学的开拓者李记和袁复礼在山西运城夏县发掘了尹喜遗址,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那些消散于历史长河中的动人故事,我们通过考古一窥曾经的起承转合。

我们在探寻,文明走过的漫漫长路,还有哪些未解之谜等待揭晓?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致力于分析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动因、构成要素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拨开早期中国文明的迷雾。浙江井头山遗址、山西陶寺遗址、河南鲁山仙人洞遗址……古老中国的面貌,在一次次考古发掘中被描摹得越来越清晰。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70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让考古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下午,山西运城举行“纪念中国考古学100周年暨尹喜遗址考古发掘95周年”学术研讨会。

朝深海挺进——

向高原攀升——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白石崖溶洞,我国科技与考古力量强强联手,用沉积物DNA分析技术探知远古生命。透过一捧泥土,我们便有可能“解码”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命信息。

对未知求索——

2021年3月,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引发全民关注。吸引大家目光的,除了黄金面具等“国宝”,更有装满各类设备的考古“发掘舱”。他们从哪里来?他们以何为生?他们因何消亡?……围绕着三星堆的种种谜团,先进的技术、新锐的力量,一同投入到这场以“古老”为对象的研究中。

弄清“从哪里来”,方能明晰“到哪里去”。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断升腾的文化自信,令中华儿女心中生发出无比强劲的内在定力和前进动力。

黄金时代,彰显文明无穷力量

2021年7月25日傍晚,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福建。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现场传来喜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正式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

考古,是文物保护、研究工作的基础,更是展示、弘扬文明力量的前提。研讨会由中国考古学会,山西省文物局,运城市人民政府主办,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局,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承办。

呦呦鹿鸣、稻穗渐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里,人们遥望中华五千年文明之光。

“我不是良渚研究的专家,我是它的一个仰慕者。”三次探访良渚古城遗址的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勋爵曾这样感叹。

在他眼中,中国新石器时代“远远被低估了”,良渚古城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它是研究人类文明的头等重要之地。”他说。

4代考古人在此挥洒的青春、耗费的心血,得到国际社会充分认可——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实证5000多年文明史到彰显开放包容的文化气度,良渚与泉州,由内而外完美诠释着何为“中国气派”。

站在全新的时代舞台上,原本高冷的考古,不再止于世间的一泓静水。

遥远的洪都拉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带领中洪联合考古团队深入玛雅文明腹地。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实我们对世界其他文明知之甚少,只能依赖国外的研究成果。这种状况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深入到世界其他文明的腹地,获取考古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李新伟说。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中国赴外开展联合考古项目36项,涉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21个国家,与30余家国外科研机构、博物馆、大学、基金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中外联合考古成为探究文明脉络的重要手段。

“百年兼收并蓄、上下求索,中国现代考古学为守护中华文脉、弘扬灿烂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新时代的中国考古,必将迎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说。

这是书写光荣梦想的时代,这是注定大有可为的时代。

前方,是更加精彩的文明故事;未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终将写就恢弘篇章。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词:    

推荐阅读

探寻文明根脉筑牢自信根基——致敬中国考古百年求索